还好,此次粮食危机谣言,媒体和官方都在关注到后及时发声,用数据说话,用事实说话,从粮食产量、消费量、库存等关键数据还原了当前真实的国内粮食现状,让民众充分了解当前我国粮食生产、储备等情况,打消民众疑虑,有效遏制了粮食危机传言、避免市场粮价波动。
我国的粮食储存量是完全够我们生活的,但是有的民众还是会感到恐慌,我认为他们面对粮食危机的谣言感到恐慌的原因有以下几个,首先是民以食为天,其次是手里没有足够的资源,最后是被外界给影响了。民以食为天 俗话说的好,民以食为天。
第一是首相发言要中小学停课,这个对于日本人的冲击力很大,于是心理层面开始慌了。也就是日本人终于有一种感觉:大事来了。你别笑,之前日本人其实分成悲观派和乐观派,两派人数都不少。这些日本人特别顺服,只要政府不给信号,他们就不会慌。于是,他们终于开始慌了。
年,美国粮食资本上卷土重来,他们那次要做的是垄断中国的水稻、小麦、玉米等行业,而他们用的手段还是非常古老的制造谣言,引发中国国内恐慌,但是2007年的中国已经吸取了大豆的教训,任由美国资本商知造谣言,我们就是不上当。
谣言与投机相伴而生。谣言使民众产生恐慌,投机使商品出现短缺并进一步加剧民众恐慌。恐慌性购买的商品其需求价格弹性小,相近似的替代品较少,甚至没有。短期内商品供给很难增加,或者要保证供给增加则需要大幅提高供给成本,供给弹性小。
高粱:2024年进口美国高粱占比约66%,不过中国已发展阿根廷、澳大利亚等替代供应源。且国产玉米、饲用稻谷充足,新季小麦预计丰收,关税政策对国内能量谷物供应整体影响不大,仅在玉米三季度末供应紧张时价格或涨幅更明显。
中国粮食存在进口情况。进口原因 一方面,中国人口众多,对粮食的需求庞大,完全依靠国内生产难以满足全部需求。比如,国内对优质强筋小麦、弱筋小麦等特定品种有需求,部分需从国外进口以满足食品加工等行业多样化需求。另一方面,国际贸易环境下,进口粮食可作为一种战略储备补充,增强粮食供应稳定性。
首先,从总量上来说,我国的粮食浪费现象非常严重。根据中国农科院发布的数据,2022年我国的食物损耗和浪费总量达到了6亿吨,这包括了粮食、蔬菜、水果、肉蛋禽类等多种食物。这一数字不仅令人震惊,而且相当于我国农业总产值的23%,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88万亿元。
农业生产有能力补充:即使在粮食储备耗尽之前,中国的农业生产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补充。这意味着,即使出现某种程度的粮食短缺风险,中国的农业体系也能够迅速调整并增加产量,以满足民众的需求。农民家庭备粮习惯:除了国家储备外,农民家庭通常也会有备粮习惯,以防不时之需。
我国目前面临着粮食结构性短缺的问题。 饲料原料的供应保证及其对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的影响,是决定农产品市场供需关系和价格变动的关键因素。 饲料用粮需求的增加导致粮食品种供求失衡加剧。 饲料原料供应紧张,农产品进口量不断增加,也在寻找玉米和大豆以外的饲料粮替代品。
中国每年浪费的粮食足以养活约2亿人。这一现状揭示了我国粮食浪费的严重性。研究表明,中国粮食浪费主要发生在生产、加工、运输和消费环节,尤其是餐饮和家庭厨房,食物储存不当和烹饪过量等问题导致大量粮食浪费。这些浪费的粮食足以满足大量人口的基本食物需求。
我国是一个粮食大国,年产量巨大,连续八年粮食产量突破6亿吨。其中,主粮稻谷和小麦占比7亿吨,充足的粮食储备和产量确保了国家粮食安全,无需担忧粮食短缺问题。 我国粮食储备充足,据不完全统计,大米和小麦全年进口量仅占当年产量的8%和3%。即使不进口,也能保障国内口粮供应。
然而,考虑到中国农民家庭仍占总人口的大部分,中国的粮食储备不仅超过了10亿吨,甚至可能达到21亿吨,这意味着在六年内,中国不太可能出现粮食供应短缺的情况。国际上普遍认同的粮食储备率标准是17%至18%。也就是说,如果一个国家的年粮食消费量为1亿吨,那么它应该储备1700万至1800万吨的粮食。
我国的粮食供应状况一直备受关注,粮食生产处于紧平衡状态,每年需要进口的粮食量占到了总需求的13%左右。这表明,我国粮食生产和市场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缺口,需要通过进口来满足部分需求。在国家层面,储备粮只能够支撑大约4个多月的时间。
发表评论
暂时没有评论,来抢沙发吧~